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学院要闻 > 正文

步入东莞非遗,领略民俗文化 ——“莞邑文化”精英社会实践队暑期实践

发布人:张宇帅 发布时间:2025-09-08 09:28:11 浏览次数:

95日,sunbet官网“莞邑文化”精英社会实践团队自发前往东莞非遗文化博物馆开展东莞民俗文化调研。

东莞麒麟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流传于广东东莞、尤其集中在樟木头、清溪、凤岗等客家乡镇“南派麒麟”的代表,已有300年以上历史,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表演需要一人负责擎头,一人负责摆尾,另配锣鼓唢呐及武术队员整套动作过去需1小时,现多精炼为8-12分钟,并可在梅花桩、2米高台完成翻滚、腾跃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有“麒麟所踏,必生吉祥”之说,承载着纳福驱邪、团结奋进的民间信仰东莞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项目数十项,形成市镇两级“非遗”保护网;樟木头镇24支麒麟队、队员逾千人;大朗蔡边麒麟舞、彩扎(麒麟扎作)2025年新入选市级名录

1:东莞非遗博物馆麒麟舞相关图片展示

接着是岭南水乡的“狂欢月”关于东莞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明清已极盛,2011年“万江赛龙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东莞地处珠江口,河网密布,先民“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孕育出了独特的龙舟文化。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八“起龙”,到五月底“藏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19个镇街200条村轮番“做景”。五月初一万江“东莞龙舟第一景”正式擂鼓开赛。赛龙舟的完整仪式有八步,起龙 → 洗龙 → 采青 → 点睛 → 趁景/放标 → 犒标(送龙饼、龙船饭) → 藏龙 → 散龙,一步不缺,才算“圆景”。中堂镇“龙舟制作技艺”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30多道工序全手工,选用坤甸木、松木,船身狭长两头高翘,时速可达15 km以上。赛后“沉江保龙”——整船埋入河泥,隔绝空气,可百年不腐。总而言之,从农历四月至五月,东莞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水上狂欢,把竞速、礼仪、亲情与商贸统统划进一条龙舟,让“龙舟月”成为岭南夏日最热闹的乡愁盛宴。

2:非遗博物馆内部部分龙舟图片展示

关于客家传统婚俗方面,东莞客家人聚居于凤岗、塘厦、樟木头、清溪等镇,婚俗主承《仪礼》“六礼”,可溯至周朝,2010 年“凤岗客家婚俗”被列入东莞市非遗名录。传统婚俗的总流程可以概括为“四段九礼”——相亲(说媒→看亲)→ 定亲(过礼→择吉)→ 迎亲(白天去、原路回)→ 回门,全程约1个月,严守“明媒正娶”。核心议程为:哭嫁(感恩父母,惜别娘家),沐浴更裳(干干净净,辞旧迎新),开脸(成人礼,美丽吉祥),盘嫁妆(勤劳致富,耕读传家),迎亲(光明正大,成双成对),跨火盆、过米筛(驱邪避灾,筛出“百子”),拜堂(圆满白头),喜宴“九大簋”(富足美满),闹房(感恩报本)。从“哭嫁”到“上头丸”,东莞客家人用一整套“中原六礼”的精简版,把勤劳、感恩、圆满的价值写进花轿、喜粄与火盆之间,让3000年的华夏婚仪在岭南继续“迎亲原路回”,也继续把幸福迎回家。

3:非遗文化博物馆“传统婚俗”部分图片

  以上是我们选择介绍的几项民俗文化,除此还有粤剧等许多民俗文化。现在的青年们从“看热闹”转变为“被点燃”。在东莞,大学生不是“看民俗”而是“被民俗看见”——从水花四溅的龙舟到贡案上的迷你戏台,传统先给了他们一场沉浸式“大片”,再把话筒传递下去:“轮到你们写下一集了

撰写:李琪

初审:毛安翼

复审:谢霄男

终审:刘健


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sunbet(中国区)官方网站 松湖校区: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传真号码:0769-22862902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粤ICP备05008829号

Baidu
sogou